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周易专区

绿色文明背景下的太极文化

  二十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推到一个高度文明的阶段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各种福利的同时,却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急骤恶化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提出了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的严峻挑战。

  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峻形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工业文明时代的思想行为,积极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模式,一场新的文明革命绿色文明,正在全球蓬勃兴起。

  在这场新的文明浪潮中,以“天人合一”为根基的中国“太极文化”、“风水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中,显现出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和重要的思想价值,并与现代文化交融互补,朝着适应绿色文明革命的方向发展。

  一、太极文化在绿色文明浪潮中的作用价值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类以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产生了人类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人类经历了以“人与自然和睦共处”为基本特征的农业文明和以“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文明阶段。当代兴起的绿色文明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绿色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几千年前中国先哲创立的“太极文化”是完全相通的。太极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其基本观点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突出强调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到了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宋代易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形成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道家鼻祖老子则从宇宙本体和行为准则方面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当代人们反省工业文明时代的思想行为,转变“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思想观念和生存发展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非常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著名学者董光壁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今天,易学中的那种‘究天人之际’的精神,那种理性与价值合一的生态观,那种整体生成论的方法,对于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确实能以其历史的遗惠为未来科学的发展提供启迪。”现在,太极文化的当代价值已经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竭尽毕生精力,研究、挖掘太极文化蕴含的科学内容及其当代价值。他说:“或许唯科学主义——这种认为只有科学真理才能认识世界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欧美人的毛病,而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的经验形成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上挽救我们。”他还说:“远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前,中国思想已经前进到科学人文主义的地位”,“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而且从未想到社会以外的人。”人们已经认识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复归,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代人文思想演变的必然趋势,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太极文化在用“简易”的语言表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变易”和“不易”的“理”的同时,还运用“象数思维”,创制了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象”、“数”、“图”。这些图象是先哲对宇宙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模拟。客观表示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普遍规律和相互间的全息对立关系,是宇宙间的统一“象数模型”,或称“太极模型”。当代科学前沿孜孜追求建立能够统一各种场态、各种科学规律的“统一场论”、“统一模型”,但是没有哪一种模型能够像“太极模型”那样,能够以最简单的“象数”结构,逼真模拟宇宙自然的本源和万物相互作用的统一规律,完美表达宇宙自然中的“和谐美”。当代量子论的创立者波尔创造性地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它将自己的卓越创造归功于周易太极图的启发,以致对太极图十分崇拜,用太极图设计族徽,以志永恒纪念。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崇尚易学太极图、崇尚自然和谐美的何止波尔。太极模型及其文化意蕴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完美追求。

  二、批判汲取先哲风水“环境观”的合理成份,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

  “风水文化”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先哲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和“生气论”的宇宙本体观,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只不过这里的环境是指人生活、活动的局部小环境。按照先哲关于“太极思维”的“全息观念”,人类活动小环境与宇宙自然的大环境,在结构、功能上都是“全息对应”的。基于这种思想,先哲在观察选择最佳环境中,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斗纲月建等宇宙天体时空运行与地理环境对人与生活小环境作用、影响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比较,探寻天、地、人三个气场统一合和的规律,追求一种“藏风、聚气”的空间环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风水”也叫“堪舆”,堪,天之意;舆,地之意。所以,风水的本来意义就是通过“观天”、“法地”、“仰观”、“仰察”来评价环境的。从现代化和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探索真理的模式无疑是可取的,由此得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方法、结构,已被现代科学和大量实践证明,蕴含着大量合理的成份。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风水体现的中国人的“环境观”有深刻的认识和评价。他认为:风水是使宇宙气息与人所处环境的地气“取得合和的艺术”。他对风水本意的认识是:每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地势,局部性地制约着各种“气”,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势,调节和选择位置,获得所向往的和谐。不可见的力量与性质,时时为天体的位置所左右,所以,一个地方的风水还将天体方位考虑进去。此外,人工可以改善风水。美国学者托德夫妇出版的《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中,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的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办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环境哲学,指出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要求“教授们组织起来,予以研究推论。”当代西方学者对中国风水予高度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风水中包含着同当代宇宙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全息学、景观学、建筑学等基本原理、原则相通、相吻合的丰富内容。风水在中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近年来又在欧美、港台、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兴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风水热”。借鉴风水文化,选择最佳环境,已经成为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工作、生活环境选择的共同追求,已经成为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城镇住宅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反映了面临急骤恶化生态环境的现代人类在“环境观”和环境建设模式方面的重大变革。这种强烈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需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园林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并使之产业化,拉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开辟了广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