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我国学校武术教材内容改革与重建

    摘要:本课题在结合调查并系统分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武术教材内容的反思和教材构建依据的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几个基本设想,旨在为今后学校武术教材的改革与研制提供有益参考。

1武术教材内容改革的背景

1.1对学校武术教学目标与价值功能的认识趋向多元化

    确立武术教材内容的依据是武术的教学目标和武术的价值功能。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教学目标规定为掌握基本的武术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现代学校体育目标已经突破了生理和心理两个视角,向多元化发展。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学习领域目标规定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纬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求重新审视武术教材内容。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学校武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也正趋向转型。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对学校武术强身健体过于偏重,违背了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武术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校武术存在的价值,忽视武术的身体技击文化的价值,武术的其它价值也必然成为空谈。于是,长期形成的强身健体的单一价值取向正走向终结,而凝结着民族情感的武术文化价值、攻防技击价值和养生修身价值日益凸显。学校武术价值观的转型,对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武术教材内容提出了必然要求。

1.2现行武术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武术需求

    我国学校武术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希望通过教材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武术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4月,对北京,浙江,安徽三地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武术教材内容满意度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不喜欢武术课教学内容的占52%,中学占44%。究其原因,与当前社会对武术的发展以竞技套路作为目标定位与认识以及体育大环境变化密不可分,套路化教学内容是学生不喜欢武术课以及当前学校武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2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概况与反思

2.1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概况

    从建国以来,我国武术运动在博大的体系中选取了竞技套路运动,作为武术运动发展的主流。这种套路竞技武术形式极有力地促进了整体武术的发展。为适应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学校武术的内容也主要沿用着竞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设置。(见表1)

 

    以上学校武术教材内容,既没有反映武术集功法、套路与搏斗为一体的整体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技击特征,没有反映出武术融强身健体、技击防身、修身养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造成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

2.2对现行武术教材内容的反思

    关于武术教材内容的构建问题一直是学校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学校武术的价值功能和学生自身的特征将发生新的转向。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拳术大受认可和欢迎及跆拳道热的盛行,并结合教材实施现状,我们可作如下反思:1)现行武术教材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套路化。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和价值已向多元化发展,这对构建多样化武术内容提出迫切要求。单一化的套路运动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诉求。2)学校武术内容的设置重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彩票软件开发内容的设置注重了基础性和渐进性。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不仅要关注其现实发展水平,还要注意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现行的教学内容能否适应未来学生身心的发展特征,能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有待进一步商榷。3)在构建学校武术内容时,应尽可能实现学生对武术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社会的需要以及武术学科发展需要的三方利益的趋衡,既不能过于强调武术的技击来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竞技武术发展的社会现实,也不能为发展竞技武术等社会需要而违背武术学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需求,从而避免矫枉过正,失之偏颇。现行武术教材,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上述三要素之间的重重矛盾。

3对我国学校武术内容的改革与重建

3.1重建的依据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因素包括社会、学生和学科三个方面。对学校武术教材内容重建也要对以上三个要素进行分析。对社会的研究:武术教学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武术内容的设置要受到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对人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等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一体化,教育终身化。这无疑对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人的个性发展等提出迫切需要,而武术内容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上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学校武术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一体化下,在东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进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打练结合”的传统武术提供了社会环境。传承传统武术,也是构建学校武术教材内容应考虑的因素;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对武术内容改革方向发生影响。对学生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研究,包括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的形成、身体特征与个性养成等。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特征,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注意不同学年和学段层次性与统一性,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对武术的研究:中国武术具有功法、套路,搏斗三大运动形式,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符合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要求。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不同武术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应有所侧重。但从本质上说武术就是搏击术。因此,在构建武术内容时,无需过分追求武术教学目标与价值功能的面面俱到,而应协调它与其他价值功能的关系,从而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还要对武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加以研究,以处理好武术教材知识的更新。目前,“打练结合”的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取得了成功,结合跆拳道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处理教材时应考虑的因素。

3.2对学校武术教材重建的设想

    处在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对武术的需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武术兼有功法、套路、格斗运动三大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全面考虑,依据武术教学的五个目标,在此提出武术教材重构的基本设想。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想为武术游戏、经典套路、攻防实用、技能达标、武术文化教育五个领域。武术游戏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通过两人或两对斗智斗力,设置攻防情景,充分挖掘功法和格斗运动中的趣味和对抗元素,将两种元素结合起来,通过限制条件的游戏运动形式以确保学生的安全。经典套路:套路主要分为传统套路和竞技套路,我们在选择教学套路时,应正确认识不同的套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从弘扬武术文化和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增进学生个性情感发展为出发点,我们应选择经典传统的套路,地方可根据自身武术资源和特色,精选传统套路。教材内容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现代套路都应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短小精悍的原则:应体现武术的“踢打摔拿”等基本攻防元素。攻防实用:武术的本质是攻防,其中“踢、打、摔、拿”等是基本的攻防元素,可借鉴跆拳道的技术特点将武术中这些大量的攻防技术进行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自卫训练。技能达标:是将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进行定量化,如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单位时间内做单个规定动作或组合动作的数量,限时打靶计数等,武术技能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富于竞争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组织。武术文化教育,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首先总结出比较统一与权威的武术文化精髓,针对不同层次有所区别,如对小学生要言简意赅,好记好理解,有趣味性,对于中学生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抽象化,要具体,博大精深并不利于教育与传播。其次,要通过一定的规范仪式来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如跆拳道取得的成功,其基本经验之一是他们的礼仪和仪式规范。

    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的教材内容领域具有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功能。因此,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要全面考虑三个学段的特点,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材构成有所侧重和区别,建立起符合学段特点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衔接,以完成整个基础教育的武术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可以武术游戏、简单的技能动作和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乐趣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等基本素质,同时进行趣味性的身体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它的侧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武术素质和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还不高。因此,教材的安排要以武术游戏、经典套路、武术技能达标、攻防实用为主要运动素材。在这四个领域中。教材内容的选取要使学生的武术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加深学生的武术学练兴趣和认识水平。高中阶段学生的爱好已初步形成定向,志向也发生分化倾向。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在传统套路、竞技套路,攻防实用领域中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同时,教材要安排武术文化教育内容,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武术的文化性。(见表2)

 

4结语

    学校武术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其改革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必须依据武术教学目标,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学校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必须依据社会、学生和武术三要素来进行理性分析。

    从实际出发,通过以上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学校武术教材重建的几个基本设想,具体内容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创造。希望这几个设想对今后学校武术教材的改革与研制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