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太极拳的大产业梦想

   “我要在全球开300家太极拳馆加盟连锁店!”太极大师陈正雷语出惊人。

  陈正雷对“太极拳是商品”的解读是独特的,“太极拳是一座‘金山’,当务之急是用资本及现代营销手段去全面激活这座‘金山’。”

  “也可以把太极拳看成是一个融技击、健身术等于一体的庞大的、多层次的‘商品体系’。”陈正雷这样认为。

  但是,太极拳的产业化之路,仅靠陈正雷“独行”和呐喊,显然“势单力孤”。

  经济视点报主笔 李万卿 记者 王勇

  ①太极拳也是商品

  “我要在全球开300家太极拳馆加盟连锁店!把太极拳做成大产业!”

  5月4日,陈正雷的陈家沟太极拳馆新馆开业,春风满面的太极大师语出惊人。

  陈正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祥地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目前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太极拳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有着多年教练太极拳经验的他认为,以连锁加盟的形式开办太极拳馆,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连锁加盟对一些人来说,是技术和品牌价值的扩张、经营模式的克隆,而不是资本的扩张。

  因此,太极拳必须是“商品”,才有可能走上连锁加盟之路 。

  陈正雷已具备连锁经营“太极商品”的条件。

  理论上,他的太极拳著述已被翻译成日、英、德、意、西班牙等8种文字;教学上,他有自己的拳馆,亲传弟子遍布全球;在相关产品上,他还可以开发太极运动服装和其他运动器材及保健品。他认为,有这些商业空间,就会有商业运作的可能性。

  “早在2002年,我就注册成立了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以培训人才为目的,经过几年的运作,已在中国和韩国开了6家太极拳馆。技术积累、人才储备都有。” 陈正雷说。

  陈正雷的连锁加盟经营之路有两种办法:优秀学生经过考核,成为教练,直接加盟;企业家有投资兴趣和能力,但没技术的,由总部直接派教练。

  “一个鸡腿,世界人爱吃;一杯可乐,世界人爱喝。像太极拳这么好的民族体育形式有什么理由不能发展壮大?”陈正雷说。

  也有人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共识”即财富。假如,中国有10亿人“达成共识”,且每人愿付1元,则短时间内简简单单就会聚集起10亿元。若10亿人都提前30年学太极拳,每人这30年内因练拳身体健康而少付医疗费1000元,则等于为社会创造了1万亿元的财富。目前,全球已经有1亿人练太极拳,1亿人的商机。

  按陈正雷的说法,太极拳是商品。但是,能不能搞连锁经营呢?

  我们先看连锁加盟的特征:连锁加盟是利用自己的品牌、专有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等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大经营规模的一种商业模式。

  陈正雷认为自己的“陈氏太极拳”不仅是“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还是一种技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他说他尝试太极拳商业运作已有3年,他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

  按陈正雷的说法,太极拳符合连锁加盟特征。

  但还有一个“标准化”问题。其他商品很容易统一标准,比如,某品牌空调,技术、用材、样式等都可以一模一样,太极拳能做到吗?

  陈正雷说,太极拳也可以“标准化”。

  陈正雷的思路是:

  首先,是技术规范。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5大门派,陈为首。而陈氏又有分支,每个陈氏传人也各有风格,想统一非常不易。“难也要规范化,我想在武术界起一个带头作用,先从套路规格上进行统一。”因为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规范技术动作是前提。为此,陈正雷毫不保守地采用著书立说、拍摄光盘和不断地言传身教三种手段对世界上陈氏太极拳习练大军进行引导、纠正,至今已出版专著23本,拍摄光盘30余盘,亲自培养的学生数以万计。

  现今陈正雷正借鉴国外和国内发展武术的经验,准备在陈氏太极拳内部施行“三级十段”制,使大家由级而段,循序渐进地学习。该方法正在完善中。同时,他还创编了他的“精要十八式”太极拳来更好地规范太极拳的动作。

  其次,陈正雷强调陈氏太极拳要做到“六统一”,即:招牌统一、装潢统一、形象统一、广告统一、培训统一、配送统一。此外,在培训统一上他也要特别强调教学模式的统一,即必须用统一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

  陈正雷想通过连锁加盟,让太极文化由散乱走向规范,由民间宣传走向学术殿堂及拥有现代化存储手段,由各执一词的门户保守到理论日臻完善的交流和开放,切实把太极文化向世界更大范围传播,使其成为世界文化有机组成的一个重要支脉。他说,他已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家乡陈家沟圈定300亩土地,着手构建中国陈家沟太极学院及太极拳教学基地。

  在陈正雷看来:“师资为学好太极拳的首要因素。”

  人们学习太极拳,大多靠的是民间传统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练习太极拳的行列,培养一批技术精、文化水平高、懂外语的太极拳教练人才亦甚为迫切。

  “过去有句话叫‘太极十年不出门’,这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创办太极学院,可以在三四年内培养出掌握一批真正太极拳真谛、适应时代潮流的高层次太极拳教练人才。”陈正雷这样认为。

  ②太极大师的产业化梦想

  其实,300个加盟连锁店的背后,是陈正雷的一个更大的梦想:把太极拳做成大产业!

  “现在需要用现代经济的手段来发展太极拳。”陈正雷说。他认为,太极拳在本世纪会将比20世纪有更大的发展,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而使太极拳形成巨大的产业市场。

  陈正雷预言,到本世纪中叶,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及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中心,并向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国家与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届时,太极拳习练者将达数亿人。由于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将形成巨大的太极拳市场,从而带动太极拳产业的形成。其中除大量的太极拳传播学校、中心、俱乐部出现外,与其相关的太极拳图书、音像、服装、器械、标志、食品保健品及服务旅游业都将形成产业化、专业化。

  “太极拳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也只有太极拳产业化、市场化的形成,才能为太极拳的国际化奠定雄厚的基础。”陈正雷说,“太极拳的产业化具有充分的条件,它有世界性的品牌,有广泛的受众群,有可供持续挖掘的资源。太极拳的普及推广需要大量资金,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健康消费投入比例也越来越大,以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太极拳才能形成长久的持续性的生命力,太极拳才能得到更大的飞跃性前进。可以预计,以太极拳为核心的健康产业,将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

  因此,陈正雷想以连锁经营“太极拳馆”的方式,开拓太极拳产业。

  “我们目前能做的,一方面是很好地继承太极拳文化,另一方面是把营销观念引入太极拳界,在这方面做一些推动工作。再者说,如果我能发挥己之所长,帮助我那些以教拳为生的师兄弟们早点奔向富裕,又有什么不好呢。”

  ③发展产业化需要合力

  陈正雷雄心勃勃,太极拳的确是一个品牌,又是一座“金山”,但仅靠陈正雷能激活这座“金山”吗?

  其实,多年以前,当地政府就开始了图谋太极拳产业化之路。但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陈家沟却痛失历史发展的机遇。

  1992年,河南省旅游局提出发展河南省旅游重点打“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国家支持资金也已到位,登封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都要建武术馆,规模基本一样。然而,因为陈家沟基础条件太差,加上地方政府市场经济意识滞后,知识产权保护和域名保护的相关法规滞后,本应建在陈家沟的武术馆选址却放在了温县县城,太极文化植根的土壤被人为地割裂了。

  陈正雷的儿子陈斌说,太极拳的商业运作一直是落后的。

  陈家沟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陈正雷工作在郑州,朱天才在新加坡,王西安在温县教拳。还有近千名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糊口。特别是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入100 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

  另外,陈家沟的基础条件确实比较差,缺乏硬件方面的吸引力,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不具备基本的吃住条件,环境卫生仍是原始状态,又距城市相对偏远,生活及文化消费都不方便,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生活方面的拒绝心理。

  陈正雷的儿子陈斌说,到目前为止,有关方面对陈家沟和太极文化的定位最高界于旅游景观,还没有人把它作为系统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启动,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做大做强不具备基础实力,业内人士干着急却力不从心。

  太极拳理论方面也亟须整理、完善。温县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受水平方面的局限,急需专家学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学者又大多居住在大城市,远离太极拳土壤的理论难免显得苍白薄弱。

  “太极拳产业化”这一概念,至今极少有人提倡。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解:长期以来,一些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太极拳在青少年中的推广。许多人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拳’”,“太极拳不能技击、防身”,“太极拳易学难精”,导致绝大多数人“轻敌”,先由小看太极拳,到最后轻易“知难而退”。

  太极拳产业化亟须资本及复合型的人才的积极参与,应加强太极拳技术的“研发”,应像IT产品研发那样受到重视,投入重金,使太极拳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而目前,大多停留在“师父带徒弟”旧模式上且纯属业余爱好范畴,效率极低!使得太极拳局限于一县一村的研修,不自觉地把太极拳矮化为“武艺”,画地为牢,定位于小区域乡村文化,久而久之,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畴之外。

  同是陈氏太极拳,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人表演,总会有所区别。极少有人去筹划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优势,把太极拳做成一项大产业。

  到目前为止,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不同门派优劣高下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以至于因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严重地影响了太极拳的推陈出新。

  太极拳的产业化之路,靠陈正雷“独行”和呐喊,显然“势单力孤”。

  太极拳实现产业化,还需一股合力。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早把散乱的文化产业进行甄别分类,组建行业集团。”陈斌设想,组建中国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集不同门派于一体,面向世界进行太极文化传播、太极技能培训、太极产品开发等业务。第一步,可由政府指定不同门派集中所在地区成立自己的发展研究中心,在地方支持、自我融资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壮大。第二步,国家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太极拳文化当作一项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宏观管理,连锁布局,聚拢资源,理顺体系,分步实施,做成产业群。

  陈斌建议,河南省应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加以呵护。这方面应特别注意结合现实发展,尊重经济规律,即:在保持陈家沟古朴风貌的基础上,适当修建纪念性景观,以维持其作为参观者发思古之幽情的韵味;要划出特定地域,修建太极拳武术场馆、太极拳文化研究院、研修院等,营造太极循环全息生态园林的自然底蕴。

  “创新机制,聚拢人才。”陈斌认为,要想尽快做大做强太极拳产业,必须要大胆探索太极拳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要按市场机制,以弘扬民族文化大业相召唤,招引散居国内外的太极拳大师回归一处,并发挥好他们每个人的作用,保障好每个人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借鉴韩国跆拳道的经营方式,集中管理,连锁培训,自主经营;也可借鉴美国体育经纪人斯坦伯格的经营方式,融太极拳的文化研究、竞技健身、修身养性、表演娱乐等一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太极文化沙龙。

  对父亲陈正雷的连锁扩张陈斌是赞同的。

  陈斌建议太极拳要使用统一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以利于形成国际认可的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尽快组建太极拳标准教学法研究指导小组,统一动作、统一招式名称、规范表述语言;尽快编写统一教材,为太极拳做成大产业奠定好理论基础。搞好太极文化产品的注册商标工作,切实维护中华太极拳知识产权。

  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文化的形成绝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成的土壤。太极拳如果不以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出现,将只能流于小打小闹的强身健体,甚至将因失去经济基础的支撑重新沦为民间爱好,更为可怕的是,有可能像“书道”、“茶道”那样失去其本土的优势。

  ④政府应该扮何“角色”

  其实,焦作市和温县是重视“太极经济”的。

  据《中国商报》报道,从1992年到1998年,温县共举办了5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五届年会该县共接待了32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1.7万人次,经贸活动中业务洽谈签订销售合同11亿元,引进资金9000万元,贸易成交额600万元,建成合资企业10家;温县建起太极拳武术馆40多家,仅陈家沟就有30多家;长年在温县学习太极拳的人有2000多人,仅此一项,该县就收入100多万元;随着旅游浪潮的兴起,只有2500多人的陈家沟发展饮食服务的农户就有300家,当地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太极拳为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

  报道说,在陈家沟,其实真正属于陈家沟的武术馆、武术学校只有两所,其他还有几个家庭式的小武场,根本不能叫什么武术馆或武术学校

  报道说,自2000年起,国际太极拳年会举办的地点由温县改为焦作市。但焦作市也是问题多多,比赛场馆设施比较差:许多运动员说,别说打拳了,站在里面都出汗;计分工具用粉笔和小黑板,也太原始了。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有些宾馆服务员一问三不知。经贸洽谈会档次不高,县里的小企业多,外地企业少,不像经贸洽谈会,倒像产品展销会。

  报道说,太极拳年会不管是在温县还是搬到焦作市,都提高了陈家沟的知名度。如果不办年会,仅靠拳师自己在外交流,显然没有年会影响大。还有人认为,如果陈家沟有了景观、有了人气,陈家沟天天都是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所以说,办年会仍是一种跟风的时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些干部则直言不讳:办年会,花了老百姓的钱,富了几个太极拳师,忙坏了地方官员。

  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2004年,温县依托太极拳国际品牌资源,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已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完成旅游专线、太极拳祖祠碑廊、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13个景点及配套工程的修建。

  近日,温县还邀请陈小旺、陈正雷等太极名家及弟子和有关领导40余人,探讨陈家沟的旅游开发,确立了2005年 “围绕陈家沟,做大品牌;围绕品牌,做大产业”的旅游开发思路。结合焦作市8月份召开的国际太极交流大会,近期陈家沟还将重点完善太极拳祖祠纪念区,新建太极拳擂台、太极拳祭坛等太极拳活动区,并建成AAA级景区;挖掘、整合太极拳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拍大片,出精品;加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度,叫响太极品牌。

  看来温县的思路虽然开阔了,但依然没有跳出“太极年会”和“太极旅游”的圈子。

  专家声音

  太极拳产业化要务实

  李万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崔文华一直提倡推崇体育产业化。

  “我们通常说工业、农业,却很少说体育业。当然,从发生史上来说,体育不是一种‘业’。但在导入市场经济模式之后,必须使之成为一种‘业’,像娱乐业、旅游业一样的‘业’。”在崔文华看来,让它有职业实体,有投入,有市场经营,有产出,总之 ,要使体育产业化。

  崔认为,对于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职业化、企业化体育实体或体育业运作项目而言,经济效益可以是第一追求,但它的客观效果是大大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全民化、社会化。因为,从终极关怀上来看,体育的产业化是为了使之市场化,而市场化是为了社会化。这里的体育社会化的含义就是使之促进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经济学博士曾旗教授说:“太极拳的连锁加盟商业运作和产业化,不仅是某一个拳师的,更是焦作的、河南的、中国的。”焦作市“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一道就太极拳的产业化问题提交了有关提案。焦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但运作不理想,甚至还有人对陈家沟太极拳是否正宗提出了质疑。所以,“太极拳的品牌推广和商业运作,要在宣传上下工夫”。

  曾旗建议,实现太极拳产业化,要有太极拳方面的高等教育,向全球招生,既要学文也要学武,如果发本科文凭,层次就高了,就容易与市场经济接轨了。

  谈到加盟连锁,曾旗谨慎地表示,太极拳技术上的标准不难把握,文化上的标准难度就大了。陈正雷的名气很大,他有能力、也有资格对各个门派进行统一。但他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先走一步,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还需宣传到位。因为,太极文化的“标准化”,首先是自身文化要过硬,讲文化不能只务虚,要形成理论,要得到社会认可。这要做许多工作。

  曾旗说,搞连锁加盟,太极拳与其他商品是有区别的:太极拳技术含量高,人的因素更大,特别是教练,要有大批的高素质教练和高级管理人才;其他产品,强调的是产品因素,只要有管理制度,谁都可以营业,因为技术是固定的,但太极拳,人和技术都没有固定的标准。

  也有专家认为,从跆拳道、泰拳和空手道的产业化运作来看,首先是标准化,即技术有统一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玄之又玄的神仙之术,应当使每个人按照这套训练标准正常升级升段;其次是保持特色,突出这门技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战和对抗方式能吸引习练者们积极参与;再次是其他势力的支持,如泰拳有赌博业支持,空手道有日本右翼财团撑腰。

  目前太极拳界还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各式拳家存异多,求同少;套路表演多,实战表演少;其健身作用在太极拳内部还存在大量争论,尤其是太极拳的源流之争尚呈白热化之势。所以,太极拳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待时日。